Die Zauberflöte K620, Act II: Der Hölle Rache (Königin) - Bernard Haitink/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Chorus

Adward_R:

K.620“Die Zauberflote”,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指挥为Bernard Haitink,女高音为Edita Gruberova (?)。

雲隱:

我是来发文的,附送一首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夜后的咏叹调《地狱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花腔女高音的顶峰。


歌剧与流行

很难绕过这个话题。有好长一段时间,当别人问我喜欢什么音乐,我都不好意思说:“我喜欢歌剧。”因为总有人把听歌剧,或者一切看似“高雅”的行为斥为“装逼”,我也不想陷入这些争论,毕竟和一个听不懂歌剧的人说歌剧的文化内涵也是白费力气。

论表现力,现代音乐尤其是在音色这方面要远超古典音乐,传统乐器在没有经过特殊调音的情况下只能演奏十二平均律的音乐,而电子合成器为流行音乐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在这方面古典音乐是比不过的。而流行唱法在音色上都在追求“辨识度”,每一个歌手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而美声唱法则是发展了几百年之后一个庞大的体系,两者就好像许多网店组成的淘宝和一家公司经营的亚马逊一样没有太多可比性。

毕竟歌剧已经是的巨人,而流行音乐则站在他的肩膀上,即使比不过也输的不怨。

但是,管弦乐团就那么几十样乐器,却在几百年一代又一代大师的手中缔造了无数丰碑。经过了贝多芬、柏辽兹、马勒、勃拉姆斯、瓦格纳等一概配器大师的努力,一个古典乐团的表达能力已经非常丰富而至臻化境。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开头用弦乐的低吟营造出宇宙洪荒初始的意象,瓦格纳在罗恩格林序曲里用高音弦乐和木管的配合制造出令人目眩的仙境般的音色,这些都是天才的神来之笔,即便放在今天也毫不过时。与此同时,复杂的现在电子音乐,有谁又可以轻松驾驭呢?

而眼花缭乱的美声唱法更是展现了人类音色的无尽可能与高低极限,当《第五元素》中的蓝色外星人模仿阉伶唱出多尼采蒂的名作《香烛已燃起》时的那种遗世独立的纯净,还是《魔笛》中夜后那一段震慑人心直逼人类最高音域的《复仇的火焰在我胸中燃烧》,以及帕瓦罗蒂无愧于“高音C”之王称号那《军中女郎》里完美唱出的9个高音C,更何况还有传说中能在一口气之内在一个音符上保持超过一分钟或者唱出250个音符的法里内利。相比较之下,流行唱法除了个人特色之外,完全被美声碾压。

尽管每年出厂的流行音乐唱片浩如烟海,又有多少内被记住超过一年呢?更有谁可以站出来宣告:“我超过了比才,超过了威尔第,超过了瓦格纳!”更重要的一点,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有多少听众能沉下心来哪怕听一段10分钟的序曲?又有多少作曲家能像勃拉姆斯一样耗费几十年写一部第一交响曲?怕是早就饿死了。

流行音乐一首歌三四分钟,人声唱出旋律很少转调,电子合成器打上节拍,再一直循环一段简单的和弦,歌词无非爱恨。不得不说,在可以欣赏歌剧的人的耳中,流行音乐是如此浅薄。

当然,流行音乐中那些可以称得上伟大的歌手,鲍勃迪伦,MJ,披头士,麦当娜,他们的伟大很大程度上是其背后文化的意义而并非其作品本身的艺术性。

不过,不可否认流行音乐的潜力,也许有一天,真正出现一位能够驾驭复杂电子仪表的大师,那么,我期待将来会有能和《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平起平坐的流行音乐。

评论
热度(41)

© 食肉目 | Powered by LOFTER